k1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十年品牌

K1全站 k1十年品牌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k1体育
K1体育7X24小时服务热线:

020-88888888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K1全站 k1十年品牌交通工程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5-16点击数: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设交通工程学课程,必须在整个培养计划的制定背景下,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将有助于学生对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计算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与交通工程有关的概念、基本方法,对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又起到纽带作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等课程将对交通工程学的重点内容做深入阐述,这就需要学生在此之前牢固掌握概念和基本方法。因此,交通工程学与前修后续课程存在衔接递进的关系,建设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学期的安排上注重时间的合理分配。在课程内容上,与前修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适当简化,注重知识点的应用介绍内容。重视新开设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意识地将与后续课程相关的内容做介绍说明。引导学生构思交通工程学的设计流程,掌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的基本内容,初步学会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报告。在后续课程如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开设之前,引导学生发现工程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理论课程与工程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基本理论公式推导的讲授过程中,课堂教学可采用板书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记忆。但是在讲授工程应用案例时,如对某交叉口的设计改造,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采用课件的形式能够以图像、声音的形式动态阐述工程实施前后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方案要求,通过修改交通流要素等基本参数,可以实时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方法,从而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仿真软件如vissim、transCAD等,利用软件的强大功能,系统地让学生了解人、车、路、交通量、车速以及密度等特点,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不同的交通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采用小组讨论、对话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在教材之外主动搜集与交通工程学有关的素材,参与网上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种现代化交流平台,开放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往能力,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讨论交通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明确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包括理论和实践素养。新开课教师至少要承担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每年课程专任教师需要轮换到实验室从事相关实验工作。有效利用学校实验室,教师在带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理解,有助于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工程教学模式强调以企业产品的基本生产流程来培养学生,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研究生产的相关工作。传统的课内封闭式实验方式显然还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鼓励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交通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等工作部门建立联系,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帮助相关部门解决交通问题,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采用外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来课堂讲授,采取教学相长的方式。交通工程学所涉及的问题牵涉社会各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必须增强解决现实交通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考核结果是课程教学效果最直观的表现。学习效果除了笔试的方法之外,可以通过观察平时学生的个人交流能力、设计方案的组织实施能力,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评定量表,通过学生在平时的回顾总结、日记、作业等形式采用学生互评、自评的方法作为参考。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更适合多元化的学习教育模式,也能够增强考核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终对学习效果的判定会更具备可信度。

  综上所述,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主体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能力。CDIO模式强调具备工科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构建复杂交通系统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实践。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强调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更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1、性质。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是把道路、车辆和人以及与此三者有关的环境综合在统一的体系中一起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社会科学方面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数学、动力学、物理学、汽车学、预测学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特点。交通工程学从其研究内容及应用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系统性:交通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大系统,因此交通工程学是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综合性:交通工程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3)动态性: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即交通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机变化,因此在交通状态分析过程和控制中,应注意进行动态分析;4)实践性:交通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多来自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实践,交通工程理论的形成是不断反复实践的结果,因此,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交通管理和工程实践。

  3、问题的提出。《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学科。因此,在交通工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特另纵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交通管理实践,使行车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是学习交通工程学的根本目的。随着现代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急需优秀交通管理人才。因此,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播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一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形式化的知识向内在化的能力转变。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交通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是新建专业,没有经验可言,但在(交通工程学)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却是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致的意见。我们借鉴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教学中增设交通调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在教学中增设课程设计……,我们即在教学中增设了“城市交叉通调查”,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同学们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年的交通工程本科生(99级1、2、3班共87人)《交通工程学》教学中,特别安排出8学时交通调查。内容: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措施:在选定交叉口人口道设置4组(每组5一6人)交通调查点,对交叉口的汽车交通量作连续人工调查。地点: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时间:2001.11.9(星期五),上午8:00一下午4,00。要求:在调查结束后

  2.每一交叉“交叉通量”图一张(A4);作“1日内(8小时)交通变化图”1张(米格纸);3.每一交叉口写出“交通调查报告”论文1份;(3000字);4.每一同学写出与调查内容有关的“交通调查报告”1份。(要求800字以上)

  1、突出合作性。进行交通调查是在事先选择好的交叉口进行的(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均为十字交叉口,每一人口需5一一一6名同学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准确、完整的实验数据,任何一名同学或几名同学配合不协调,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不能反映实际交通状况,只有共同合作,分工到人,认真对待才能圆满完成调查任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数据整理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教学实践实质上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这对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

  2、巩固基础知识。教学实践和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所学基础知识准确掌握,如果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就无法正确进行交通调查,更谈不上完成高质量的论父写作。通过实际操作与现场教学指导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当场进行指导,通过现场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3、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搜集原始资料、统计调查资料、制图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各步工作独立完成的教学实践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社会需求及教学要求来看,都应该重视并提高这种能力。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懂理论,懂技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因此,教学实践又是一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有效的必要手段。

  5、增强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资料统计及实际交通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这无疑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为博士研究生2007级讲授《船舶运动建模与控制》,40学时,6名学生。

  1. 完成了广远半潜船压载水仿线. 参加的高品质航海模拟器及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008年第一作者ei收录2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发表第二作者论文3篇(研究生第一作者),总计7篇。

  [3]张显库,尹勇,金一丞.海上搜救模拟器的直升机悬停鲁棒控制[j].中国航海, 2008, 31(1):1-5.

  [5]王新屏,张显库.基于反馈线性化与闭环增益成形的减摇鳍控制[j].中国航海,2007,30(4):5-8.

  2. 发表的论文及著作2008年被同行引用21次,总计被引用6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66次)。

  3. 为《ieee on fuzzy systems》,《int. j. of systems science》和《控制与决策》、《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学报》、《工程设计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福州大学学报》等20种学术期刊审稿30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按照华盛顿协议执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是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1]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已有多个专业通过或正在进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交通工程专业于2014年最先通过认证,交通运输专业于2015年提交认证自评报告,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也是专业认证关注的重点之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教育与行业自律和质量检测依据,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辅相承、势在必行。

  同济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为:“精英”代表学生的水平、能力和素养,“专业精英”反映与行业、专业的紧密结合;“社会栋梁”代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国家、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使命感。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通运输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

  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同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目的与要求。细化、量化教学质量标准。

  设置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培养。教学系、教务科、教务处逐级根据修订原则与程序,审核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授予学位等方面。

  各教学系(教研室)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逐级贯彻培养目标要求,明确教学环节任务与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以专业为单位修订,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进行分类。各专业负责人首先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要求,将本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教育各项标准落到实处。各任课教师按照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基本要求与内容、能力与人格培养、评价与考核、学时分配等进行编写后,逐级审核。

  组建校、院(系)、科等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由范性管理文件、过程监控管理、效果跟踪、质量保证机制四个模块构成的多模式质量保证体系。

  规范性管理文件包括毕业设计指导书、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等。通过规范性管理文件,明确教学目的、设计标准、设计说明和图纸要求等,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规范性管理文件实施情况如下:2012年至2013年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设计指导书,已送审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底2015年初正式出版。编写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已于2014年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试行。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已于2014年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施。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于2012年开始实施。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开始实施。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实习三个模块,以支撑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三个层次,贯穿本科教育的不同阶段,体现认识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以发挥以下三方面作用:

  1.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过程管理。在同济大学校园网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网络平台上,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网址http://。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将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场企业的生产操作实践流程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形成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内容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企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院建立和完善校企联络和联合考核机制,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行过程管理与监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2.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信息化建设。学院与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了联合课程、联合教材、联合毕业设计(论文)、联合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训练计划、企业专业实习等实践教育模式的建设工作。

  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工作。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并组织企事业单位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同时,考虑到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课题信息、各类文档资料等进行题库、资料库管理,实现无纸化操作信息化管理,更适应时展与管理需求,更有效的调动校企联合管理的积极性与时效性。

  3.完善一、二级教学管理对接。学校实行教学二级管理,但是现有的各项机制与辅助系统均偏向一级管理层面,未能延伸至院系,导致部分工作浪费资源,时效性不高。

  结合教改项目的实施,学院从实际出发,在系统开发初期即综合考虑功能对接,便于各类用户操作管、理等因素,力求实现闭环管理。

  教务处每年按照毕业生10%比例随机抽取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审或者学校教学督导检查,评阅结果形成“**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总结”,结果记入学校年度教学状态评分。同时,学院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任务书下达、学生开题、师生过程报告、师生中期检查、全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上传等环节跟踪管理,并对部分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盲审。

  企业专业实习分别对实习基地、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效果跟踪数据,并进行分析整理。为了确保实习环节质量,校方与企业方协商请企业方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管理与监控,在整个实习期间运输工程系专门每天安排校内的教师带实习,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中期校方会与企业方进行座谈和沟通,走访了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畅联物流实习现场,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实习结束后各教学系安排实习学生答辩,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实习要求与内容,将实习落到实处。最终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40%,实习日记、实习报告30%,答辩30%。

  通过每年学院学工办和教务科联合定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反馈,获得毕业实际效果跟踪的数据,作为下一年度工作调整的依据。实现跟踪评价―效果分析―反馈―调整毕业设计循环机制,促进毕业设计持续改进。

  从组织机构、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校企联合管理机制、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四个方面形成质量保证机制。

  1.组织机构建设。学院形成了三级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院教务科(实践教学管理)、系(专人负责基地联络)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双方领导担任负责人,设立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2.校企联合管理机制。为了配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制定了系列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试行)》、《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应急预案》等。

  3.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在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包括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的机制,组织企事业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教师的申请审批机制,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支持机制。

  4.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学院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与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加强校内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

  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践习培训,推进校企联盟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帮助企业解决其所遇到的工程难题的同时,提升在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校内外专家共同监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聘请校内外专家、实践基地专家对毕业设计、企业专业实习等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做出评价,实现共同监管。

  2.学生督导员。在各年级指定学生督导员,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实时反馈各种突况,并于学期末进行总结反馈。

  3.教学任务通知单。每学期末下发教学任务通知单,对新学期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告知与培训,保证教学运行秩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点关注学生培养,强调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为了确保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要求等的一致性与持续改进,与认证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机制成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有助于进行有效评价,获取反馈信息与数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1]沈红卫,冯根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2]张茂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2005,(9).

  [3]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16版)[R].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北京,2015.

  [4]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Z].上海,2014.10.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K1 K1体育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1] 孙耀东等;交通工程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2] 朱明轩等;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帅斌等;交通工程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06期

  图 1 大会主会场图 2 出席年会的各位嘉宾年会围绕“后危机时代工业的创新利器”主题展开7月28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秘书长张云泉博士主持,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王泽玉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辞和开幕词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计辅》主编钟万勰教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NVH总工程师庞剑博士,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碰撞安全总工程师赵会博士,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计辅》编委杨志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吴锤结教授,陕西省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信息中心张林鹏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副总干事崔素荣女士,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秘书长沙峰副处长,西门子PLM公司生命周期仿真市场总监BUSH Richard先生等

  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由王泽玉研究员主持钟万勰院士作题为“力学与控制的CAE”的报告;庞剑博士作题为“汽车NVH-CAE的问题与挑战”的报告;吴锤结教授作题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的报告;BUSH Richard先生作题为“仿真分析市场的发展方向”报告;英特尔公司工作站服务器产品市场经理罗一峰先生作题为“借助英特尔应对CAE领域设计分析和仿真带来的挑战”报告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图 3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辅》主编钟万勰教授图 4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庞剑博士图 5 《计辅》编委、同济大学杨志刚教授图 6 西门子PLM公司BUSH Richard先生每届年会的“CAE技术趋势论坛”都是重头戏,今年的报告更是精彩纷呈,组委会精心选择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为大会演讲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杨志刚教授作题为“汽车空气动力研发――试验与仿真”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作题为“等几何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的报告;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岳中第研究员作题为“探讨两化融合,CAE瓶颈与破解之道” 的报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李春亭主任作题为“打造CAE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报告;LMS公司技术总监石银明博士作题为“设计验证阶段仿真解决方案”的报告;安世亚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掠虏┦孔魈馕“让CAE 仿真成为产品设计的驱动力”的报告……专家们的报告内容前瞻性很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赢得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

  图 7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图 8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李春亭主任本届年会还设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与应用专题分会场,为航空、航天、兵器工业、汽车、船舶、通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代表提供专业研讨和交流的机会

  主办方还组织进行“2010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2010中国CAE领域杰出贡献奖”“2010中国CAE年会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经过组委会的评审,最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瑞麒G5动力学性能开发”和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纯电动轿车碰撞安全及结构优化CAE分析”2个项目获得“2010年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属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粤港现代工业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得本年度的CAE领域杰出贡献奖

  年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共同主办,北京诺维特机械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 年会对数值仿真领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进行研讨和交流,旨在推动我国CAE产业的发展,促进CAE技术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

  年会围绕“引领仿真革命,驱动企业创新”的主题展开. 6月7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总干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黎晓东研究员主持,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泽玉研究员为大会致欢迎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 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和安世亚太副总裁赵敏先生也分别为大会致辞. 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我国制导技术资深专家王兴治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卢秉恒院士,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顾镭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定华教授.

  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宁振波研究员主持主旨报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以“论精益设计――数字化设计与工业化进程融合的再思考”为题作开篇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卢秉恒教授作了题为“CAE分析的原型验证”的报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教授作了题为“适应全球化的基于仿真的工程与科学”的报告;安世亚太副总裁赵敏先生作了题为“精益研发战略”的报告;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段世慧研究员作了题为“航空CAE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 专家们的精彩演讲时时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在6月7日下午的“CAE技术趋势论坛”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顾镭博士,Siemens PLM Software全球数字生命周期仿真产品市场主管Richard J. BUSH,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阎超教授,SolidWorks公司大中国区分析产品经理张俊先生,LMS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CAE高级产品经理石银明博士,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卫红教授等作了精彩报告.

  年会特设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与应用专题分会场,为航空航天、兵器工业、汽车、船舶、通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代表提供专业研讨和交流的机会.宁振波研究员报告了国外大飞机研制中的CAE应用;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岳中第研究员则结合自身从事航空CAE技术40多年的工作经历报告了航空CAE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汽车制造业是CAE技术应用最成熟的行业,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作了“‘智能化’CAE软件系统商业化开发与工业应用”的报告;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验证中心副总工程师王阳先生作了“耐久性分析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的报告;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钢博士作了“数字化技术――中国车身模具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报告;重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CAE所长周舟博士作了“面向整车开发的CAE分析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应用”的报告. 部分报告专家是在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工作多年的美籍华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崭新思路和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在先进制造及综合科技应用分会场里,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杨卫民教授作的题为“CAE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的应用”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CAE分析是公认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熔体流动规律的非牛顿性、成型加工过程中压力―比容―温度(PVT)关系的多样性、弹性高分子制品使用中的大变形等都给数学描述和求解带来极大的困难. 杨卫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CAE方面进行着持续的努力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3个专题分会场既有行业专家和用户介绍CAE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情况,又有CAE厂商分享成功应用案例,对于参会代表而言,确实是CAE领域的一场难得的盛宴.

  为了推广CAE技术支持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CAE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主办方还组织进K1 K1体育行了“2008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2008中国CAE领域最佳教育培训机构”、“2008中国CAE领域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福田汽车蒙派克・迷迪疲劳耐久性CAE分析项目” 、“力帆LF7160L1轿车碰撞CAE分析项目”和“北京希艾益的CAE在乘用轿车NVH设计开发与优化中的应用”3个项目获得“2008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奖”. 重庆大学ANSYS联合开放实验室和河北工业大学现代CAE技术研究课题组获得了“2008中国CAE领域最佳教育培训机构奖”. 由于奇瑞汽车和安世亚太在CAE领域应用和推广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了“2008中国CAE领域杰出贡献奖”.

  中小城市大型活动临时停车场规划舜;陈征;阳礼-城市停车设施选择综合评价研究;城市交通; 、叱诚;潘晓东;陈丽烨-城市商业广场地下停车场交通设计若干理念;交通科学与工程; 、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转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城市理由; 前4条 刘志明;邵勇;贺娟-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大货车停车理由研究;转型与重构——刊全文数据库 蔡金,高自友;求解城市交通连

  中小城市大型活动临时停车场规划论文相关文献关宏志,刘兰辉;大城市商业区停车行为调查及初步分析——以北京市西单地区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陈峻,王炜,胡克定;城市社会停车场选址规划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沈家军;王炜;陈峻-基于路段及停车阻抗的停车换乘系统优化平衡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陈茜;王炜-大型活动中突发事件对交通流的时空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夏晓梅;何继平;范炳全-停车设施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陈小鸿;吴娇蓉;林航飞- 、晏克非-深化、细化 、杨东援-“上海世博会”城市交通方案[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马小毅- 、龙小强;闫攀宇-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吕能超;大型活动动态交通组织策略建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刊全文数据库 关宏志;李洋;秦焕美;王兆荣-基于TDM概念调节大城市繁华区域出行方式的调查分析——以停车收费价格调节出行方式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陈群;晏克非;史峰;姚加林-停车场空余泊位数时段变化规律及停车预报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秦焕美;关宏志;孙文亮;肖青-城市混合用地停车共享需求模型——以北京市华贸中心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刘颉;刘颐-关于我国停车场的博弈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子啸;朱莉莉;李长波-停车需求预测策略及应用[J];城市交通; 、王琢玉;谢志明;缪江华-广州市城市公共停车场发展政策研究[J];城市交通; 、李媛;张秀媛-北京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停车换乘需求预测[J];城市交通; 、梁先登;刘英舜;陈征;阳礼-城市停车设施选择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交通; 、叱诚;潘晓东;陈丽烨-城市商业广场地下停车场交通设计若干理念[J];交通科学与工程; 、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转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J];城市理由; 前4条 刘志明;邵勇;贺娟-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大货车停车理由研究[A];转型与重构——刊全文数据库 蔡金,高自友;求解城市交通连续平衡网络设计理由的混合算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湛永松;卢兆明-CG与GIS支持下的城市应急系统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艳艳,荣建,罗铭,安志强;北京奥运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研究框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蔡先华;陆建-基于GIS的大型活动交通组织模拟系统研究[J];测绘科学; 、朱顺应,杨涛;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研究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关宏志;中心商业区停车设施开发中的理由及其解决策略[J];城市规划; 、陆化普,史其信,殷亚峰;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思想与策略[J];城市规划;1996年04期 、姜桂艳;李继伟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1]。同济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而卓越工程师则以具备综合素质为首要标准,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这就要求毕业设计必须进行适合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

  国内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分为企业工程设计、工程方案论证、工程技术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并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成果提交形式,毕业设计的成果通常包括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设计图纸等三类[3]。其中,对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一般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题真做和结合科研项目拟题真做两类,且要求一人一题。同时,毕业设计的考核形式以答辩为主,基于答辩情况给出五级制评分方法。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所谓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作为本科教学的检验[3]。部分研究型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了体验课程,由教师提出课题后,学生通过对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予以解答,将毕业论文取代为各种小论文和小试验,此举强调了科研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地位,使本科生科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提升其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与之类似,英国的部分高校也已将课题研究作为毕业设计的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工程型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解决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有必要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改革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设置。

  交通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各类地区、各级城市的交通系统均由单一系统走向综合交通系统,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独自为政走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相互合作,由城市无序蔓延走向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4]。在此背景环境下,对交通工程学科的培养模式、培养机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多的反映出社会需求和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然而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研究性或某阶段工程设计性为主,无法培养学生建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5]。指导教师目前多为学校教师,缺乏真正的毕业设计环境。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基于交通工程本科学生专业兴趣,依托于校企实践基地,提现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导向。从选题内容、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对交通工程专业不同方向毕业设计的指导流程和标准进行改革和探索。

  为制订毕业设计改革方案,面向2013届即将毕业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工作,从实际效果和学习期望两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实际需求和毕业设计潜在的薄弱环节,进而为确定毕业设计的知识点、形式、重点、难点等奠定基础。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是继续深造,但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设计类的内容。选择实习单位时,同样是更多的学生希望去设计部门,同时,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需求是希望实习更贴近自己的专业,与毕业设计有所联系,且希望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所拓展。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有必要进行毕业设计多模式及多途径的改革探索。

  1.利用校企实验基地,开展多模式毕业设计试点。校企联合培养有助于获取真实的社会需求,锻炼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4个部级工程实践中心、39个与学院签署协议的校企实践基地,通过对基地能够提供的企业实习内容、基地指导教师的工作方式、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交通问题类型(设施设计类、交通改善类、交通规划管理类等)、适合的毕业设计小组规模等信息的深入调研和采集,建立毕业设计技术标准,形成各类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流程。建立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延伸的交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模式、校企实践基地的交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模式、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打通的递进式毕业设计模式试点。

  2.优化毕业设计内容,注重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交通工程行业发展动向和发展特点、学科建设的科研项目,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匹配,以毕业设计课题能对本科生进行全过程的专业训练为原则,形成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设置和筛选的流程。开展国内外高校的交通系统、道路、机场、轨道、信息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的内容、知识点、难度、考核评价方法的案例对照分析,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技术需求、内容深度、模型工具及成果要求等判别标准,从而确保毕业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可实施性,形成毕业设计内容及工作深度控制方法。

  3.将毕业设计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各门专业课程讲授中增加真题真做的实践环节。从学生毕业设计类型的需求分析数据发现,毕业设计应培养学生建立起综合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选题应涵盖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等全过程的专业训练,仅利用14周的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无法完成,有必要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专项设计方法,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的专项设计方案。毕业设计的重点是整合各专项设计,训练学生掌握卓越工程师所要求的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递进式实践训练的毕业设计模式。

  4.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改变以往单一教师指导的局限性。针对校企实践基地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模式,由校企实践基地与学校联合建立指导委员会,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框架、设计深度、设计范围,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及开题大纲,确保课题研究的上层标准。然后由企业、学校的专业团队教师进行分阶段指导。企业导师重在题目和问题设定,校内导师团队重在毕业设计内容控制。

  5.加强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优化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多模式试点工作,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流程和标准。完善开题答辩、中期汇报、方案评阅等各环节的检查和考评措施,增加出勤率、进度检查、设计质量考核、效果跟踪后评价等过程考核。优化质量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分为团队成绩、个人成绩、分阶段专业成绩等,既给学生压力,也给教师压力,同时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依托校企实习基地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既可以应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又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通过交通工程综合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够胜任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等工作;具备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1]王鹏,郭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2):176-177.

  [2]范自柱.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12):115-116.

  [3]钟轶峰,张亮亮.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01-104.

  [4]张社荣,崔.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4-17.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0-88888888

微信咨询
k1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十年品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