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是上海市区的西南门户,是上海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近日,《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主城区交通与空间融合”的闵行方案,这是上海首个区级发布的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明确以强功能、健网络、增容量为抓手,聚焦枢纽、通道、网络和管理,突出梳理整合、补充完善和优化提升,形成“1+2+3+N”的综合交通总体规划布局。
其中,“1”是指虹桥枢纽这个一体化枢纽。闵行将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已建和在建高速铁路、市域线,沪苏湖铁路等高速铁路,强化和提升虹桥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加快推进13号线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的研究和建设,进一步提升虹桥枢纽的服务能级。打通天山西路、申长路、申昆路等东西向、南北向通道,加强内部互联互通。同时研究虹桥枢纽东西向连接通道,加强虹桥枢纽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2”是指轨道交通网和道路系统网两张骨干网。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汪向阳介绍,目前,闵行正在加快推进沪苏湖铁路、铁路三四线、嘉闵线、沪苏嘉示范线上海部分、机场联络线号线条轨道交通建设,预计建成后线个。道路系统网方面,在“十一纵十二横”主干路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骨干路网交通服务能级。近期,将通过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S4公路入城段交通功能完善、漕宝路快速化、浦业路一期、S32浦星公路匝道建设,以及研究沪闵路节点改造、中春路南段交通功能提升、东川路越江等一批工程。
“3”是指沪宁产业创新廊道、G60科创走廊、沪湖发展走廊三条交通廊道。依托高速铁路,提高闵行与近沪城市的城际交通联通性,补强跨省级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在现状高快速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高快速路体系。聚焦三条交通廊道,通过增设匝道等方式,强化地面道路与高快速路的互联互通,强化闵行与长三角及中心城的联系。
“N”是指多个交通系统。本次规划中,闵行突出了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七大交通系统,即对外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静态交通系统、货运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等。
针对区内公共停车设施资源还比较薄弱等问题,汪向阳表示,将推动各类停车资源开放共享。例如,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同时,闵行累计推出29个线上错峰的共享项目,提供共享泊位1695个,推出医院停车线上提前预约服务。目前区内有9家医院提供了440个预约泊位,实现预约停放服务。(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
近日,白色涂装、流线型船体、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缓缓靠泊,提前1天完成首次试航。
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类脑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在类脑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科学家对人的不同脑区、器官、肌肉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深入研究。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中医认为,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这时肺脏功能最强,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肺功能。
我从小就爱听海浪声、闻那股海味儿。2016年,我的对虾工厂顺利在江苏赣榆蓝湾现代渔业示范园安了家。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
《自然》23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报告了新的脑机接口装置,其不仅能将大脑活动解码为语言,而且比当前所有技术都更迅速、更准确且覆盖词汇量更大。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
中国石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井深度过半。
8月21日,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承民指出:“FRB如此短暂、强烈和明亮,科学家认为,其源头的物质分布必须非常致密。
聚焦提升标准实施水平,部署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3项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标准化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1950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年轻的刘瑞玉响应号召,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这片热土。
合理地运动可以提高骨密度,促进钙质的吸收,改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钙的流失。
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子系统的健康,是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正常的前提。
现代化设施农业让鲜花花期精准可控,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科技进步让鲜花产业焕然一新。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经过4次变轨后,日前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随着该卫星的“上岗”,我国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