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因水而生、因坝而兴、因电而盛。6月12日至13日,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暨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在宜昌召开。
论坛期间,部分水利工程领域的院士,以及水利工程行业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业内翘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水利水电领域重大战略性工程,共同探讨交流水利工程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三峡日报记者对部分院士、专家进行了专访。
6月11日,记者在桃花岭饭店见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祖勋时,他刚从武汉坐动车赶到宜昌,整个人精神焕发,不见半点疲惫。
“距离上次来宜已经有5年时间,宜昌变化很大!”说起宜昌,张祖勋兴致盎然。他说,宜昌人杰地灵,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所在地,享有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之美誉。自己曾多次来宜交流考察,和这座城市颇有渊源。此次从宜昌东站一路走来,交通畅通有序、道路干净整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短短20分钟时间,让他看到了一个在文明中不断发展的城市。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以一流的数字摄影测量研究成果填补国家科技领域空白,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作为一名教师,他60多年坚守教学一线,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专业实力位居全国水利院校前列。作为三峡大学的优势学科,如何培养出更多人才?他认为,教师要善于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怀担当、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在一线躬行实践,将书本外的前沿科研成果和科研故事引进课堂,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而好的学生,要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张祖勋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要深化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就要充分发扬水利相关专业特色,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持续有效推动“大水利”学科又好又快发展。
张祖勋说,宜昌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智能畅通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智慧水利产业发展,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让治水管水护水更科学、更智能、更高效,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技术和人才支撑。(记者 何冠英)
“宜昌在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系统开发利用上具有五大优势。”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浩说,宜昌拥有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等水电站,水电资源丰富,可以利用水力发电的快速调节能力提升多能互补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宜昌风能资源丰富,有百里荒、云台荒等风电项目,有充沛的风力发电能源,且光伏、火电等能源也较为有序的发展。”
王浩认为,宜昌拥有多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可以为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此外,宜昌建设了西电东送特高压输电线路,便于多能互补系统电力能源外送消纳;宜昌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有利于设备、物资和人员的运输,可以在多能互补系统的开发和运维等环节提供强有力的运力支持。
“宜昌应在顶层设计上加大对多能互补系统的规划,确定开发重点和方向,为后续的开发及利用提供指导。” 王浩建议。
他认为,宜昌应继续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以风能、光伏能等为主要开发方向,加速传统能源转型过程,实现全面替代。同时,加大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推广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加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还要建立完善的多能互补系统运营管理体系,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王浩认为,宜昌还可以从五方面努力:推广“绿色用电”政策,鼓励企业、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电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率,K1全站 k1十年品牌减少隐性能源消耗,实现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的降低;发展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推进碳汇项目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方式,达到减排增汇的目的;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记者 陈曦)
“虽然到宜昌次数不算少,但每次来,总有不一样的感受。”6月12日,出席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暨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胡亚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胡亚安说,他比会议报到时间提前一天抵达宜昌,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参观了点军区、宜昌高新区等地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对于宜昌,胡亚安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79年,年仅14岁的胡亚安以优异的成绩被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录取,在宜昌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大学时光。后考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至今。
多年来,胡亚安一直从事内河水运通航建筑物的前沿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实践,先后为三峡、葛洲坝等高水头船闸以及三峡、景洪等大型升船机和白鹤滩、向家坝等巨型水电站水力学相关技术难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胡亚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成为迄今为止三峡大学毕业成为两院“院士”的第一人。
此次胡亚安受组委会安排,主持了12日上午的学术报告会。“大会确定的主题、撰写的报告内容方向处于当今前沿,围绕坚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亟待要开展的技术攻关、前沿技术进行了交流探讨。学术报告会精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未来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引作用。”胡亚安认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工程等未来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宜昌息息相关,通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宜昌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等方面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胡亚安表示,作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直属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将发挥综合性科研机构优势,在内河航运、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力量。(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杨叶)
6月12日,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暨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在城区举行。期间,来宜参加活动的刘建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促进了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加强了国内顶尖水利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等的学术联系,也为三峡大学纪念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建锋来自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是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多年来,刘建锋及团队主要从事水利水电、交通、盐穴能源储存、石油天然气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岩石(体)力学与实验力学的研究,在深地工程扰动岩体力学与灾害防治领域获得众多优秀成果。
“积极推进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刘建锋说。近年来,宜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刘建锋表示,地质环境友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质灾害防治是造福百姓、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强化生态环境地质保护,也有利于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自己将和团队继续深入深部岩体力学、地质灾害防治等探索。
刘建锋表示,作为宜昌高校的“领头羊”,三峡大学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并在参与三峡、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领军人才。这些年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与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建立了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希望三峡大学继续利用办学优势和“水电之都”地理优势,在水利水电建设管理中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为宜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库支撑。(记者 蔡昶)
6月12日至13日,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暨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召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首席专业师、国家杰出青年戴会超受邀回到了宜昌。
过去,为支持三峡大坝等“国之重器”建设,戴会超等水利专家投身宜昌。如今,为促进水利学科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戴会超等业内翘楚再次汇聚宜昌。
“在新形势下,举办一次这样的高端论坛是很有必要的。” 戴会超说,国家要求三峡集团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
三峡集团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仅长江流域就建了9座。其中,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巨无霸”水电站与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实现联合调度,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对于三峡集团与宜昌开展的全方位合作,戴会超认为,这是落实习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宜昌是三峡集团开始成立的地方。2018年以来,三峡集团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携手宜昌做好‘共’字文章,助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得知宜昌正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后,戴会超表示,这将成为双方共同奋斗的目标,相信未来的交流一定会更频繁,合作一定会更深入。
此次高端论坛的参会人员中,不仅有15名院士,还有行业专家、科研院所专家、高校专家等。
“ ‘产学研’融合,各自发挥优势、特长,就会有所收获。”戴会超告诉记者,他曾与三峡大学合作开展了“水力学及水信息学”研究,并在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
“这也是三峡大学建校以来,获得的首个‘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 戴会超表示,论坛期间,他将抓住机会与大家交流,希望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为三峡大学打造一流学科献智、献力。(记者 杨婧)
“回到宜昌参加这次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论坛,我感到很荣幸、很亲切。”6月12日,中国电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湛正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三峡大学1988届校友,湛正刚满怀感激地说:“感谢母校对我们的悉心培养,才有了如今遍布全国的水利水电人。”大学毕业后,他加入到中国电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鏖战乌江、北盘江、南盘江、大渡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奖、国际堆石坝里程碑工程奖等。
“三峡大学是中国电建贵阳院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都有三峡大学学子加入我们。”湛正刚介绍,中国电建贵阳院是全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业务涉及水电水利、新能源、流域综合治理、市政、建筑、交通等方面,业务范围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区及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
作为全国著名的水利特色高校,湛正刚建议三峡大学要做好产学研融合大文章,促进水利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与企业在前瞻性技术、基础性技术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把论文写在工程上,写在企业里。在产业方面,三峡大学可紧紧围绕湖北省、宜昌市政府需求,联合企业共同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治理、K1全站 k1十年品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三峡集团、三峡大学与中国电建贵阳院正围绕水生生态治理、陆生生态治理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长江大保护。
“回宜昌就是回家,这些年宜昌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湛正刚说,感受最深的是交通便利了,当时读书时从家到学校要两天时间,如今两三个小时就到了。“宜昌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发展迅速,是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记者 赵璟一)
“大江大河大工程,大城大气魄。”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崔保山对宜昌的第一印象。在他看来,这座城市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产业分布都充满了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
从事湖沼湿地生态过程和环境响应、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多年,崔保山对于宜昌早有耳闻。他评价道:这是世界级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坐落之地,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了解到宜昌境内有11个湖泊被纳入全省保护名录,崔保山说,宜昌是一个不缺水的地方,市内河流有着“以长江干流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的特点。他认为,从国家建设大水网的角度来讲,河湖在水网构建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关键节点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区域城市中,河湖的有效连通可以解决许多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量配置问题。
“河湖连通是水文连通的重要类型,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也是南方水域网构成的重要部分,更是国家当下和未来的一项重大需求。在宜昌建设河湖水系连通的修复工程,能够在整个长江流域起到示范性作用。”崔保山表示,新时代水利其中一个核心就是生态理念,除了水利工程建设以外,还要考虑到相关生态系统的生物保护。所以新时代水利无论建多少坝,生态友好型的水利工程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其创造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有效带动社会效益,包括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等。
新时代水利工程如何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崔保山指出,宜昌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从学科发展和技术研发的角度,强化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服务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面向国家需求,还要瞄准国际前沿,使技术发展方面与国际接轨。通过持续性、不间断、有主题地举办活动、产出成果、发酵特色、扩增影响,利用现有资源,立足生态河湖建设,实现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创服务水平的发展,打造一座长江流域熠熠生辉的明珠城市。(记者 何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