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昨天发布,共提出42项任务。今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提升到74.7%,86%的换乘公交站实现与地铁换乘距离小于50米。另外,今年将开通轨道交通16号线号线北段(未来科技城北区-工人体育场)2条(段)线公里。
今年,将开通轨道交通16号线号线北段(未来科技城北区-工人体育场)2条(段)线号线号线模式口站也将开通,还要完成1号线福寿岭站改造工程;加快推进3号线号线等在施线路建设;实施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开工建设1号线支线。
同时,交通部门将加快实现公交和轨道一张网、一张图,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2.9%。实现全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6%。梳理重点区域地铁夜间接驳需求,优化地面公交与轨道运营时间的衔接补充,K1全站 k1十年品牌在高峰时段乘客排队时间长的10个轨道大客流车站,增加地面公交运力投放,缓解轨道客流压力。
此外,还将完善公交场站布局,开工建设首钢东南区首末站、中央民族大学首末站,推进福寿岭中心站、鲁疃中心站、朱辛庄首末站等建设。推广“京津冀定制快巴”,从服务北三县通勤人员便捷进出京,向环京周边地区其他方向延伸覆盖。
今年,继续推进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工程,实现南展工程北四环至西直门交通枢纽慢行路线贯通。推进道路慢行系统联通融合,完成清河下段(立水桥-温榆河河口)10公里慢行系统建设,推动建设西南二环水系28公里滨水道路,实现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贯通。
城六区和通州区在路幅宽度12米以上机非混行道路施划独立自行车道,在12米以上宽度不达标道路拓宽独立自行车道,在12米以下机非混行道路设置自行车优先标识,共计改造慢行系统220公里,保障非机动车路权;在有条件的路口采取非机动车一次左转、K1全站 k1十年品牌增设机动车让行标识、铺设彩色非机动车道等措施,提高通行效率;编制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进一步规范停放秩序;充分挖潜商业综合体周边区域红线范围以内可用空间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保障市民便捷、有序停放。
今年,本市将深入实施东直门枢纽、望京等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优化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的停车治理和道路管理养护。开展72所学校、69所医院、16个景区、84个商场、7个火车站周边交通秩序监测和交通环境提升。实施交通节点动态治理,完成20项市级疏堵工程。清理整治桥下空间183处,进一步规范桥下空间使用管理。梳理大型、异形交叉路口,合理压缩空间尺度,提高行人过街安全舒适度。
今年,继续大力推广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引导社会停车资源向周边居民提供居住停车服务,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150处、车位1万个;利用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5000个;开展错时共享停车预约信息化服务试点,为市民提供精准化错时服务时段信息。 本报记者 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