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武汉开幕,本次会议以“人民城市 规划赋能”为主题。在“人本交通 智慧驱动”学术对话上,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作了题为《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上海实践与探索》的报告。
薛美根院长结合上海市当前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总结了交通治理路径转型要求,并基于实际案例,介绍上海市在支撑城市区域格局优化、提升交通精细治理能力、增强城市交通体验、构建韧通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当前上海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薛美根院长分析了城市交通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当前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轨道交通成网后,客流增长趋于平稳。轨道交通客流并非随着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的增加一直快速上升,而是进入增长速度相对放缓的阶段。轨道线网规模化后期,轨道设施建设投入的新增客流效益正在逐渐降低。
客运模式多样化。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无论是网约出行、还是共享出行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疫情以后,很多城市的两轮电动自行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客运模式的多样化趋势,对交通发展提出多重挑战。
老百姓对出行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提供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远不能满足“门到门”出行,而老百姓对出行服务品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从初级的“准时可靠,安全可达”转向“门到门、舒适,无障碍、功能融合”。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交通减碳的任务重。我们一直在强调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然而疫情后3年,很多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量还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另外城市绿色交通的投入并没有减少,但是新能源公交车辆能效利用率却在降低,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碳发展要求相违背,是我们要反思的。
接下来,薛美根院长结合国家、行业发展要求,探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对上海市交通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人民城市建设要求。人民城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对交通规划工作而言,重点是营造体现人本价值的交通服务和交通环境。所以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突出交通在落实人民城市建设方面的要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重、管理为先的理念,并提出提升各类基础设施规模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等一系列规划指标。
二是现代化治理要求。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均提出要求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目前各城市都在积极朝现代化治理方向努力。接下来上海应实现“建设改造”向“有机更新”转变,“传统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和风险管理”转变,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是双碳要求。生态文明和碳中和要求来了以后,既要从整体城市空间布局、交通发展模式,也要从每个人的出行模式,以及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面来综合考虑,才能切实落实双碳生态文明对交通低碳发展的要求。
四是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数字化转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交通方面,要将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提升市民出行水平。
以上是上海未来适应国家、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积极主动作为的4个方面。
从上海交通来看,目前传统的问题依然存在,包括运营效率、服务品质、道路交通拥堵、公交吸引力问题,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要求,包括高质量发展要求、交通突破行政壁垒在更大空间支撑区域一体化战略和空间扩展的要求、数字化转型战略下的创新发展要求、双碳战略下整个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交通网络供需超大规模情况下的韧性发展等新发展要求。
薛美根院长介绍,为应对当前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要求,上海市正在转变治理路径,更加注重“区域与市域、管理与建设、存量与增量”并重,持续注重绿色低碳+以人为本。
未来三十年上海将在“三个并举”上发力。首先需要统筹跨区域协同发展,主动谋划和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交通互联互通。另外目前上海市基础设施投入增速逐步放缓,而疫情之后交通需求不降反增,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发展理念需要从以建设为主转向以管理为本、管理为先。同时当前超大规模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后,要侧重对既有存量设施的使用效率,谋划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利用和维护。
在绿色低碳交通方面,上海在过去30年始终坚持公交优先的宏观策略引导,从2002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就明确了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到2022版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了进一步强调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优化治理体系的战略取向,这是上海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上,一定要强调融合发展,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从竞争走向合作。将轨道交通作为多方式融合的一个环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方式融合的交通体系,以有限的资源和能耗,提供全龄友好的、高品质、多样化的出行服务。交通模式分工上,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形成连续完备的出行链服务体系,重点服务中长距离出行;公交、慢行依据客流需求特征在中短出行距离中发挥灵活便捷的作用。
这些理念虽好,但决不能沦为空谈。需要我们具体实践工作中,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面强化落实三个并举、绿色低碳、融合发展这些理念。
最后薛美根分享了如何在具体交通规划设计实践工作中切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经验。
交通是支撑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每个居民出行离不开的模式。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围绕这一空间战略调整,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如何科学配置交通设施资源优化布局,通过强化交通保障和引导,支撑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优化。
举几个典型的案例。一是关于城市更新,我国于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并写入十四五规划文件。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重点强调街道空间全要素改造、打通道路微循环等要求。在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完善持续发力。二是新城发展版块,在10万人口的规划区域,思考“一城一策”,远近结合,构建特色差异的新城交通体系,这些功能区包括如临港自贸区,以及虹桥商务区,以及长三角一体示范区,以及北外滩中央商务区等。
交通需求管理方面,过去主要片面关注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管理,数字化时代需要不断完善精细化需求管理方式。在停车方面,探索以静制动、充分共享利用好现有资源,上海市自2020年建立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公共资源、部门管理、市民需求多方诉求,可更好地推进落实公共停车收费的市场化调节机制(试行与道路拥堵挂钩)。
交通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从2020年开始,由公安牵头建设IDPS,实现道路交通运行的全量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
在慢行精细化交通治理方面,完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慢行活力。《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要构建安全通达的高密度道路系统,舒适连通的步行网络。构建地铁站与周边商圈、学校、学校联通的立体步行系统,把轨道交通和生活场景空间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上海地铁8号线号出入口通道与上海新华医院儿科综合楼在地下一层连通,是上海首个地铁与医院门急诊楼直连的通道。
在慢行空间营造方面,随着慢行交通工具多样化(脚踏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功能更加复杂(中短距离出行、城市末端配送、公交接驳、交通功能与健身相结合),应提供给步行、自行车更好的服务体验。以大学路改造为例,上海市在慢行设施布局优化方面,重点突出以慢行为主导的道路空间改造。在全龄友好的无障碍出行环境方面,依据国家出台的全龄友好建设要求,上海发布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以前以追求速度和效率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应转向侧重感受温度、体验魅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规划工作,要统筹考虑以下方面:路权功能分配更人性化、车辆通行条件更便捷、慢行通行条件更舒适、环境品质更优美、街道更适合慢步、出行服务更创新、一站式出行服务推广应用等。
“韧性”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上海市提出韧通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设施的韧性,从“单一系统”到“区域网络”;二是运行韧性,从“有限供给”到“多元选择”;三是治理的韧性,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适应”。
薛院长提到,上海市始终贯彻、高度重视交通发展白皮书的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愿景目标。2022版白皮书在价值取向上,提出坚持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坚持迭代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6个核心理念: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区域及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统筹发展、交通增量设施与存量设施协调发展、交通智慧绿色韧性发展、交通领域多元化社会共治。
供稿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供稿人:吴宁宁。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专家解读 科学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着力打造城市交通“1+3”体系,助力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学术报告 薛美根: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上海实践与探索原创 薛美根中国城市规划轻触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