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交都市,推动自行车出行,是非常好的口号。但实际上,这么多年,投入巨大的财政补贴,效果依旧差强人意。说到底,人民群众有自己的需求,未必是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师们设想的需求。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看,决定出行方式选择的,根本还是成本。成本不仅是金钱支出,还有路上占用的劳动时间。也就是,制定通勤方案时,时间成本要纳入统计对比,其基数一般是最低小时工资——要把人们在上班途中花的时间,作为劳动时间价值进行核算。交通运行管理措施使通勤时间缩短,对应的就是交通运行管理的贡献。同样道理,如果计算减排的数据,也是基于这种思路。
城市居民上下班和上下学,是最典型的通勤交通,也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道路运行管理承担的最大权重的任务。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会权衡经济承受力和时间成本,然后是品质和尊严,看用哪种方式最有效率、最安全,能维持基本尊严。也就是说,在通勤成本面前,人们选择的出行方式,其实有规律可循,如果忽视这些规律,就很难做出有效决策。
说到公交都市和自行车出行,国际上有两个很有影响力的城市,经常被国内学者拿来做标尺,一个是伦敦,一个是东京。本文把这两座城市的通勤统计数据列出来,让读者看看其中规律。
下图是伦敦和东京的上班/上学通勤出行方式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公交车出行占比分别是约8%和4%,都低于步行、自行车、轨道交通甚至小汽车,具体数据可见以下列表,有比较详细的对比。
这些数据来自世界上一个非常大的城市生活成本动态数据网。可以从列表里发现一些规律:第一,无论如何,步行都是一座城市里最不可缺少的出行方式,即使是开车,也要有步行条件的支撑;第二,通勤距离和时长直接影响到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第三,公交车的通勤时间里有一部分是步行和其他交通方式,而坐公交的时间大约占全程时间的70%,全程时间在50分钟内,距离在20公里内,如果再长,时间成本会非常高;第四,这两座国际大都市的通勤时间最长在50分钟左右,总体在40分钟上下,这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大都市的情况都差不多。看来这算是一个城市生活质量和运行质量乃至环境压力的标尺。
如果我们的城市有这样的数据统计方式——其实是开源的数据网站,人们可以在上面按统一格式,上传自己的出行数据,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幅很有意思的图景,包括一座城市通勤出行分担率最高的几个选项,包括机动自行车、小汽车和公交车的效率和作用,进而体现城市在公共道路资源和运输资源上分配的逻辑与合理性。喊了很久“数据城市”、“城市大脑”,这样的功课应尽早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