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0日举办的以“碳惠交通 智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出行碳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碳分会会长、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围绕“中国城市交通零碳愿景与路径”进行了主题演讲。
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视角来看,我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与节能降碳减污进程“三线”高度叠加。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机动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5倍,以交通拥堵为主的“大城市病”问题凸显,全国各城市相继提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开始重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并将节能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但此阶段交通仍处于碳排放的高速发展期。“十二五”时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爆发,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省市纷纷提出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柴油车治理、运输结构调整、推广新能源车等一系列重点政策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十三五”时期,高质量、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出行服务实现质的提升,出现了网约车、共享单车、MaaS等新型交通服务,新能源汽车也开始出现规模化势头,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综合发力下城市交通碳排放增速进一步放缓。
然而,从总量与占比来看,城市交通碳排放仍在持续增加,形势依然严峻,交通降碳之路任重道远。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交通碳减排依然是世界性难题。
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城市交通面临新的时代命题。对于交通领域来说,仅仅实现增速放缓远远不够,零碳交通必须实现碳排放“由增到降”的重大转折。然而,在交通需求持续增长、出行品质需求提升的大趋势下,“由增到降”的过程艰巨,零碳交通转型还面临着三大趋势与挑战。
首先,城镇化进程还在持续。城市人口规模还将持续增加,带来巨大的交通需求,与此同时,城市群、都市圈的加速形成,居民出行空间、规模、距离都将持续增长。
第二,机动化进程仍未饱和。目前千人汽车拥有量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人口分界线以西的低密度地区,机动化水平还将大幅提升。
第三,居民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进一步加强。随着出行半径和距离增长,多方式组合出行日益普遍。在老龄化人口增多、突发事件等新趋势下,人们对交通出行有着一体化、全龄化、韧性化的更高品质追求。
面对这些趋势与挑战,能源革命与数智革命两股关键性力量的交融可为交通零碳发展带来可能性。未来,零碳交通应是享受生活的、一体化和智慧化的、充满活力的、节能零碳的。想要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延伸至整个交通的上下游,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出行/运输服务、交通管理以及科技、金融等整个在内的一整套体系,我们把这个过程总结为“3+2”,即三个优化、两个工具。
三个优化包括聚焦城市结构、出行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城市结构优化方面,要依靠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支撑大规模的客运需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建设“轨道上的城市”,从源头上减少出行距离,并支撑大规模人才聚集和流动的需求;在出行结构优化方面,要持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也可通过MaaS一体化服务等技术手段提升出行服务水平,以技术、经济、科技、法律等手段,引导减少使用私家车;能源结构优化则是“宜电则电、宜氢则氢”,能源使用与运输场景特点紧密结合,我国交通领域实现零碳,在源头上需要能源革命,而绿电将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所在。
城市交通领域减碳过程中,还需借助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两个工具。通过交通工具创新与运输组织服务模式等技术创新,助力提升出行效率和运输组织效率;与此同时,绿色产能的扩大、减碳技术的研发与绿色行为的激励也需要金融赋能,引导自愿减排。